《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创了纪录,《爸爸去哪儿》也被专家盯上成了靶子,就从这两点而言,足已看出这档节目的雅俗共赏,你让号称十多年没看过电视的专家能在深夜里盯着芒果台,这说起来就是一件奇妙的事情,而收获如此之高的收视率的《爸爸去哪儿》,并非是悬念迭起脑残粉疯狂的选秀节目,也并非是雷得观众“外焦里嫩”却又强迫症似的要看的自制剧,而是过家家般玩游戏的亲子类节目,这更是比数据更疯狂的令人咂舌的火爆。然而当一档节目如此火爆之际,有必要适时的泼冷水,这个时候再去大肆追捧,更像是捧杀的节奏,下一季的节目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反差,反而是不利于《爸爸去哪儿》作为又一块金字招牌的长期规划。其实这一季的节目即将播完之季,我们仍然是能够看到节目大红大紫掩盖的不少缺憾。
性别意识的淡漠。三个男孩、两个女孩的性别比例对于亲子类节目而言是比较均衡的,可是从第一期至今,我们并没有看到男女孩的性别导致他们的性格有什么差异,我们身边不少家长的确是把孩子当成是没有性别的,因此也能潇洒的让孩子脱掉裤子大街上方便。这其实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教育误区,孩子大概从三岁开始就已经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性别意识,因此男孩女孩都一样的办法培养、女孩当假小子养、给男孩穿裙子都是对孩子后期的心理发展有害无利的。而《爸爸去哪儿》的节目游戏是要男女孩一起完成的,看起来大多数的游戏都是体力游戏更适合塑造男孩的性格,而却没有太多触及女孩子的传统娴静性格培养的游戏(比如女红之类),而如今甚嚣尘上的“女汉子”也使节目有意顺从这种概念强化了森碟的“风一般的吕子”的形象,其实除了较为爷们儿的石头,其他的小孩的性格都让你分辨不出固有的男孩女孩特点,天天在节目录了好多期才搞清黑米是男孩就是一大例证。
点到即止的形式。先从几乎每一期都会出现的选房子和做饭来说,这更像是训练奶爸们中长跑速度和烹调技艺的培训营,王导最近几期的厨艺犹如开了挂,田亮也不把调料随身带,林志颖的鸡汤让黑米点了好几个赞,郭老师竟然也放弃方便面专攻红烧肉,奶爸们的厨艺进展真不是一星半点儿,其实做饭是要奶爸和孩子一起完成的,但孩子的加入更多只是摆了个样子,对于奶爸们来说只要不帮倒忙就庆幸了。而在每一期的游戏中,几乎都是奶爸们占了主导位置,孩子就在一旁插科打诨、嘻嘻哈哈,孩子们没有真正的融入到游戏里,只会让他们遇到挑战时更加依赖爸爸,不过也有好处,他们的爸爸在他们的心目里更三头六臂了。
孩子年龄的差异。初看起来孩子的年龄差只有两岁半,但4岁、6岁半的差异和34岁、36岁半的差异是不能比的,小孩子每增长一岁甚至一个月都会长大很多,黑米的进步如此之大其实也是他大了几个月导致了他的认知更为成熟,其实4岁和6岁半已经属于两个年龄段,这可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因此相同的游戏让他们来完成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而言的确有些勉为其难,这会让年龄小的孩子产生局外人的心理,而年龄大的孩子的自信心会过于强烈,从节目孩子们的对话来看,年龄差别大的孩子说话真的是说不到一块儿去。
度假体验的苍白。每次的两天三夜,说是挑战其实更像是一次度假,至多只不过是住着的房子略微寒酸,但他们身处的环境皆为风景秀丽之地,新鲜的空气更是久住城市的人所久违的,每次去一个地点,对于这些艺术工作者的父亲而言是一次采风,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像是一次好玩的旅游。身处的环境其实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实质的挑战,更何况节目组强大的保障也让他们不用忧心什么,节目所标榜的生存体验真人秀打了不小的折扣。
教育方式的雷同。五位奶爸的教育方式都能概括为和风细雨形的,除了郭老师在节目初期会稍显严厉以外。传统的“棍棒似教育”更是不见踪影,这既有明星奶爸们镜头前注意公众形象的因素,也有他们的孩子身处优渥的环境少了穷人家家长对自己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焦虑,“棍棒似教育”的利弊的讨论一直不会停息,但不得不说好说歹说的说教能让孩子长脑子里的记性,而适度的“打屁股”也会使孩子长皮肤上的记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普通人家的父母抱着想取育儿经的想法钻研节目,我劝你们别天真了,节目呈现的只是家境优渥的家庭的教育方式,每个家庭如何培养孩子归根结底要从自己家庭的实际出发,寻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理念,你还不如每天去小区里观察你的邻居们是怎么样带孩子。而除了家长老师的教育以外,孩子的身体里也藏着一个正待苏醒的成年期的他的样子,家长和老师能激发孩子的成长,但更需要孩子自己将未来的自己唤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